本网讯(通讯员:董杰)7月6日,商学院“三叶草”社会实践团队走进金寨县民俗文化展览馆的非遗展厅,在探索大别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深入领略了大别山民歌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作为流传于大别山地区的民间音乐瑰宝,大别山民歌承载着当地人民的情感与智慧,是金寨县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团队成员拜访了大别山民歌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余述凡老师。通过与余老师的交流,团队成员们不仅了解了大别山民歌的起源与发展,还深刻认识到其在革命战争年代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体会到这一艺术形式背后深厚的文化和历史价值。然而,在当今社会,大别山民歌的传承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许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缺乏兴趣,导致这一艺术形式的传承出现断层。为应对这一困境,余老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大别山民歌的传承与推广。他不仅亲自教授学生演唱技巧,还积极组织各类演出和交流活动,以期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这一艺术形式。
最后,在团队成员的盛情邀请下,余老师演唱了经典的大别山民歌《慢赶牛》。尽管余老师已65岁,但他的歌声依然洪亮婉转,充满了感染力。余老师的演唱不仅是对大别山民歌的深情演绎,更是对这片土地上革命历史与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此次“走近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别山民歌”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让团队成员们领略到了这一独特艺术形式的魅力,更被余老师的歌声深深打动。成员们纷纷表示,将把大别山民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带回校园,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和推广,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这一艺术形式,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审核:罗振林 责任编辑:胡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