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新华学院商学院工商管理系本科专业建设规划

发布日期:2013-06-02
分享:

  安徽新华学院商学院工商管理系本科专业建设规划

(2011-2013)

  一、商学院教学条件

  目前,商学院专业教学条件能满足日常教学需求。独立的教学楼给每个班级学生提供固定教室,6个多媒体教室、4个装有扩音设备的大教室确保日常课堂教学和学习基本条件;3个独立标准实验室(面积约300平米,设备价值约117万,实验室利用率平均接近90%)、7套教学模拟软件、7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实验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提供了保障。

  专业图书资料数量充足,种类齐全,满足专业教学需要。目前学校图书馆贸易经济类纸质图书9232种35570册,电子图书30998种61996册,电子期刊3140种;商学院专业图书资料室拥有图书5000余册,期刊30余种。师生借阅率高,图书周转率在30%以上。

  商学院高度重视本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在学校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各方面工作逐步规范化、科学化,有了长足的进步,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一些成绩,为下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工商管理系本科专业简介

  (一)市场营销专业

  学制:全日制 本科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素质,掌握市场营销的基本专业知识和技能,适应现代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就业方向:毕业后可到工商企业从事营销策划、经营、管理等工作。

  (二)物流管理专业

  学制:全日制  本科四年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系统的经济、管理基础理论和现代物流管理理论与技术,具备较强的专业实务运作能力,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可以在物流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物流管理与应用的物流管理学科专门人才。

  就业方向:从事物流系统筹划、运作、管理等中高级管理工作。

  (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学制:全日制 本科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够熟练掌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备较强的管理创新能力、较强的实践能力以及健康心理和健康体魄,能适应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需求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就业方向: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等工作。

  三、各本科专业建设规划

  (一)市场营销本科专业建设规划

  1、专业现状

  市场营销本科专业于2007年创办。该专业现有在校学生200余人,是目前市场需求比较热门专业和学生一次性就业率较高的专业之一。市场营销专业现有专业教师22人,分别来自国内外十余所大学,学缘结构合理,基本满足市场营销本科教学需要,其中专业核心课程教师15位。学历学位状况:博士3人,硕士12人。研究生学历或相当学历者比例为68.2%。职称情况:教授2人,副教授(或相当职称)6人,讲师11人,助教3人。高级职称比例为36.4%。年龄结构:56岁以上4人,46-55岁1人,35-45岁6人,35岁以下11人。年龄结构、学术梯队有特色,引进了本地区的一流资源,对青年教师队伍的迅速成长起到极大推动作用。学校关于教师队伍建设出台了很多政策,教师教学积极性高,近3年教师开设两门及以上课程比例达100%。另外本专业有1名省级学科带头人,1名省级教坛新秀,2名校级教坛新秀,3名校级优秀教师,4名校级教学竞赛获奖教师。近四年来,教师教研科研水平有较大提升,发表教研、科研论文50多篇;成功申报校级以上教研、科研课题28项,其中省部级以上11个,校级17个;教研课题16个,科研课题12个。课程建设取得明显进展,获批2个校级精品课程项目。获批一个校级教学成果奖。获批1个校级教学团队。

  2、指导思想

  (1)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的工作方针,树立质量观念、特色观念、效益观念和素质教育观念,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抓住改革,增强活力; 抓住中心,提高质量;抓住重点,形成特色; 抓住管理,提高水平。

  (2) 以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拓宽专业面,形成多方向。适应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逐步扩大本科办学规模,壮大师资力量,不断改革教学内容,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依托新华集团在房地产项目上的优势,在大营销的基础上增加房地产营销和项目营销等专业方向。

  3、发展规模

  每年计划招生70人,4年在校生280人左右。

  4、专业定位

  经过4~5年建设,逐步整合资源,发挥优势,开辟专业方向,建设成省内同类学院中综合实力强,有明显办学特色的应用型专业。

  5、专业建设目标

  (1)以改革为动力,以创新求发展,结合安徽省以及周边地区乃至全国的需求,根据自身的优势,打造出具有品牌效应的市场营销特色专业。

  (2)在教授、专家的带领和指导下,培养一批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加强专业师资力量,进一步改善职称结构,形成年龄结构、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3)按照专业培养计划要求优化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专业选修课结构。从讲授内容,实践教学及资源利用上进行优化组合,同时注重精品课程及重点课程的建设。争取每年建设1-2门校级精品课程,力争建成1门省级精品课程。

  (4)积极开展科学研究。要求每一名教师都要有自己的研究课题,力争1-2项省级科研课题立项,同时争取更多的横向课题,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发表,并获得相关科研奖励。

  (5)健全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规章制度,推进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建立与本科教育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运行机制。建成一支既能适应本科实验教学要求、又能胜任市场调研工作的、整体素质较高的实验实践人员与管理队伍。

  (6)争取建设实习、实训基地6-8个,拓宽学生实习渠道,提高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

  (7)建立校企合作班,开展订单式培养模式,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

  (8)加强本专业和其它高校同专业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建立相互合作关系;建立教师外出参加学术会议、研讨会以及培训的相关机制,为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提供尽可能多的条件。

  (二)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建设规划

  1、专业现状

  物流管理本科专业2010年开始招生。该专业现有在校学生260余人,是目前最热门专业之一。物流管理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2人。教授3人,副教授3人,讲师4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10人;教师中50岁以上2人,45到30岁之间3人,其余年龄都在30岁以下;硕士生导师2人。主讲教师100%具有教师资格证书,上课率100%,年均教学工作量300学时以上。

  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规定开设的主干专业课程有:物流学、运输管理、供应链管理、配送中心规划与管理、库存控制与仓储管理、采购管理、物流信息管理、第三方物流管理、物流运作管理等。教材均选用国内外最新权威教科书,注重紧跟国际物流管理发展前沿

  2、指导思想

  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指导思想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支撑,以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能力培养为抓手;在专业建设上,借大类培养平台,扩大学生知识面,借强化实习实践环节,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基础扎实,适应面宽,应用能力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3、发展规模

  每年计划招生120人,4年在校生500人左右。

  4、课程建设

  将满足企业的岗位需求作为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提高教育与培训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为学生提供适应人才市场需要和有职业发展前景的、模块化的学习资源,力求在学习内容、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方面给教师和学生提供选择和创新的空间,构建开放式的课程体系,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采用模块式课程结构和弹性学习制度,满足企业和学习者的不同需要。到2015年有计划地建设10门专业的优质核心课程,课程内容体现该领域的先进技术,密切结合企业实际,特色鲜明,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将物流专业优质核心课程与训练项目用于企业职工的知识更新和技能提高培训以及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培训上,实现资源共享。

  5、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建立专业教师定期轮训制度,支持教师到企业进行见习和工作实践,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建立年轻教师岗前实习和教师下厂制度,年轻教师在走上讲台之前必须到物流企业实习半年,专业教师每年下厂实践调研时间不少于一个月。专业教师在完成职业教育的同时积极开展企业培训和科研活动,每位专业教师所从事的培训工作量应不低于总工作量的1/5。

  加强国际合作,选派专业教师到国外研修培训,同时聘请物流行业中的企业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成立由行业组织、企业等参加的物流教学指导委员会,对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改革进行研究和探讨。加强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形成“复合型”型师资队伍。到2013年,建立一支以1—2名专业带头人,5—6名专业骨干教师为核心的、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专业教师的“复合型”比例达到80%。

  6、教材建设

  在进行课程建设的同时,完成该课程相应课件的开发与制作及教材或讲义的编写,物流管理专业2013年完成1门校级精品课建设,出版1-2本特色鲜明、实用的专业教材,教材既要适用于应用型高等教育也适用于物流企业员工的培训。

  7、实训基地建设

  利用3年时间,建成设备功能齐全、能够完全满足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需要、物流企业员工培训需要、教师科研开发需要三位一体的、面向市场、面向企业、可操作性强的综合物流实训中心,实训中心要紧密跟踪相关专业领域最新科技动态和技术发展,在实训中突出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使该中心能够在全国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中起到示范作用。

  实训中心包括:物流管理模拟实训室;物流仓储与配送实训室;物流设施与设备操作实训室。

  同时发挥依托国有特大型企业的优势,到2013年选择10个以上规模较大、管理、技术先进的物流企业为学生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与之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实现校企双赢。

  8、人才培养

  建立校企合作的物流人才培养培训的机制,积极探索“订单”式培养新模式。生产、教学、科研相结合,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相结合,构建物流人才终身教育体系,培养懂理论、有技能、不断学习进步的实用型物流人才。建立由企业、行业组织参加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双方在建立物流培养培训模式、深化实训过程等方面的作用;紧跟行业发展动态、密切关注企业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专业方向,确定培养培训规格,开发、设计实施性教育与培训方案;积极为企业开展预备员工的培养和在职职工的培训,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培训合同,企业优先录用该专业的毕业生。

  教学模式:改革传统的物流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把交互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教学方法融入到物流教学中,通过市场调查、方案制作、工厂实习、企业实地考察参观等各种丰富多样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通讯视频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到教学中,把教学课堂搬到物流工作环境中,加速物流知识的传播和更新,使物流教育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与动手能力。

  改革考试方法,探索将学生的职业技能鉴定与专业考试结合起来的途径,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毕业生物流师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及叉车操作考试通过率达到95%。7.学生素质:以科学的劳动观与技术观为指导,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技术发展、劳动生产组织变革和劳动活动的关系,充分认识职业和技术实践活动对经济发展和个人成长的意义和价值,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劳动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价值观,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加强实践性教学,满足行业企业对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对高素质劳动者的迫切需要。树立现代化的物流教育观念,注重对学生包括自学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在物流专业教学中,着重树立学生的成本意识、服务意识和效率意识;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奉献精神和合作精神,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加强学生爱岗敬业的教育,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9、产学合作

  (1)加强与合肥邮政物流中心、宅急送物流公司等著名物流企业的合作,与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将人才培养与企业未来人才需求规划结合起来,实现“订单”式培养,做好现有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结合企业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专家一道共同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实习、实训计划;选派企业专家定期来校进行讲学和进行学术交流。

  (2)社会服务:主动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开发、人员培训等服务,帮助企业建立在职培训、脱产学习、自学和岗位轮换实习、并与职业教育有机结合的企业内部培训体系,每年为企业和社会开展物流专业培训在300人次以上。

  教师就物流企业系统规划与开发、生产物流现场改进、物流成本控制、物流企业绩效考核、物流客户关系管理等方面开展研究,帮助企业建立物流操作标准与规范,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企业效益,降低物流成本。

  与行业协会和国家劳动保障部门合作,积极帮助和推动物流企业尽快建立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与企业共同建立物流师、采购师等职业资格认证培训体系,从而加强物流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提高企业员工素质,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

  (三)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建设规划

  1、专业现状

  目前,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已形成13人的教学梯队,教师以中青年为主、老中青相结合,年龄结构合理。①年龄结构:35岁以下8人,35岁到45岁4人,45岁以上2人;②职称结构:教授3人,副教授1人,讲师7人,助教2人;③学历:除1人外,均为研究生学历。本专业教学团队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主讲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为人师表,教学效果良好,有5位老师分别获得过校级以上的教学优秀奖励。有1人获得省级教坛新秀。课程组带队老师储节旺教授,博士学历,安徽省高等学校学科带头人。教学和科研成绩突出。黄君婕为安徽省省级教坛新秀。各位老师对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管理沟通、企业文化、创业管理、组织行为学等相关学科又各有侧重,取得了一定的教学与研究成果,知识结构合理。

  2、指导思想

  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的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从社会需求出发,坚持以培养学生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知识和管理技能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应用能力、职业技能为主旨构建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和内容,以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走工学相结合道路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坚持“以岗位为基础,能力为本位,理论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本着为社会培养熟悉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群的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就业竞争力的实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3、教学建设与发展计划

  (1)专业规模:目前在校生400余人,计划到2013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发展到500人,即每届设两个自然班,每班按60人编制。

  (2)专业质量:①课程建设。课程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础,人力资源管理这门课程是学院精品建设课程,今后我们一方面加大投入,力争早日建设为省级精品课程、重点课程。②通过三年建设,使人力资源管理专业40%的课程达到优秀课程;③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研究。针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研究,改革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1)校内实训条件

  在实践教学方面,学院批准投资60万余元建成设施先进的200 m2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训室,实训室的前期筹建工作基本完成,近期完成招标任务,可望下个学期建成人力资源实训室。另外正在积极扩建校内综合实训室,以期形成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的校内实训基地。

  (2)校外实训基地

  为使学生真正了解企业、感受现代企业氛围,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弥补校内实践教学的不足,先后在合肥人才市场、安徽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美的公司、美菱公司等企业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为加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选聘了多位在工作一线有多年工作经验的管理人员作为学生的实习指导教师。

  5、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改革计划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本专业将突出"一个中心,两大特色",即以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技能锻炼为中心,以培养提升学生人文素质和道德修养,拓展学生交际应变等实用技能为两大特色的培养模式,一方面积极引导和激励学生立志成才,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教会他们如何做人,不断加强人文知识和道德修养,以崭新而健康的面貌和姿态立身行事,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学生广交朋友建立人脉,积极参与学院或班级事务的管理,以此锻炼实际能力。本专业大力加强校企的合作,建立相应的实践基地,走工学结合的道路.

  (2)课程建设和实践教学建设

  在课程建设中,要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从对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出发设置课程,在深入研究每门课程及实践环节设置的目的,明确其对实现培养目标的意义的基础上,做到课程设置要合理衔接,保证知识体系的前瞻性、连续性、系统性、和完整性,确保学生的学习能力、应用能力、适应能力和应用型技能得到全面培养。要进一步根据现实情况的变化和我院学生的自身特点,“强化基础,拓宽口径“,在以后的三年中继续修订,完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改革:对现有平行课程、后续课程进行深度整合,进一步淡化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理论性,突现课程实用性、技能性的特点。合并重叠课程,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积极完成人力资源管理实训中心的建设,实现其辐射需要其他专业如社区管理的功能;坚持校企合作,拓展校外实习基地,在已有的校外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再拓展3个实习基地 。继续建设网络课程与精品课程,延伸课程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式学习。

  6、专业特色建设计划

  为适应时代的发展,该专业将进行专业教学改革,摆正理论和实践的关系,调整专业教学内容,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与市场接轨,更好的适应并满足社会的需要。

  (1)在培养目标上强调应用型性。要求学生既要有实用、够用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具备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能进行技术指导、实施现代管理,成为集生产、服务和管理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

  (2)在专业建设上注重市场需求。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方向。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突出针对性。以培养学生应用型能力为中心进行课程设置,专业教学内容按职业岗位群的应用型能力要求来确定。

  (3)大力发展实践教学。在教学环节上强化实践性,增大实训所占比例。要求学生通过校内实践训练、校外综合实习,以达到毕业后就能尽快适应岗位的要求。搞好学生毕业顶岗实习,加深了对行业和社会的认识,提高专业技能,增强就业能力。给学生提供了锻炼自己和施展才华的能力,也加深了学校、教师对企业、用人单位的了解。使今后的教学更具针对性,同时也扩大了学校的影响。

  (4)在培养规格上力求复合性。实行学历证书、技术等级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多证”制度,要求学生既要取得专业知识考核合格证,又要取得技术考核合格证或岗位专业技能操作证书。争取学生职业资格认证通过率达到80%以上。

  7、专业建设目标

  专业建设与发展目标:依据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指导思想,通过三年至五年的努力,以“学生素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知识+综合技能”三者并重,突出人力资源管理核心技能,大力推进“厚基础、通人力资源管理理论、重实践操作”的专业办学思路,将本专业建设成为师资队伍精良、实训设施完备、学生来源稳定,在全省高等院校中有较大影响的专业。